面对新时代,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矢志不移地大力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义无反顾地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强力推动地质调查转型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毋庸置疑,在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站在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发挥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作用,既要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又要坚守住矿产资源安全的底线,还要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
为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性地质工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第一手的基本的调查评价资料,是地质调查的基石,它包括了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和其他专业国土资源调查,以及开展若干重大大学基础理论和国土资源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近年来,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宽,已从单纯的提供矿产资源勘查产品-矿床,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以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所有领域拓展,并由此衍生出了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多项应用学科。
但无论服务领域如何拓展和延伸,服务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一直是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选项。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拓展地质调查服务领域,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抓紧编制国家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明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整体思路。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早在2014年就对工作内涵和服务对象进行了深度调整,坚持以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推进工作,力求全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更加注重清洁能源的调查评价,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更加注重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工程建设的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更加注重地质灾害突发区、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更加注重主要农产区和扶贫区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这“五个更加”的明确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代表的中央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正式转型升级,并与国家战略更加贴近、更加吻合。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近几年来,围绕“五个更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了华丽转身和完美转型,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带一路”,有地调人员矫健的步伐;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突发区、贫困山区、主要农产区,有地调人员忙碌的身影。随着一批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转型铿锵有力、初战告捷。
在今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部署2018年的重点工作时,再次把支撑服务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以福建省和河北省承德市为试点省市,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综合调查评价,为解决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盐碱地改良、黑土地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地质方案。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开展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动态监测,为国土空间监管提供支撑。
就当前较为敏感的自然保护区而言,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但是,保护不是一味地“围挡”和“割裂”,也不是简单地就保护说保护,而是要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战略和周边的整体环境中,而是要在先期的调查与科研基础上,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就要求“基础先行”,对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必要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评价,而不是简单地把包括矿产勘查开发在内的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关停就算万事大吉。自然保护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环境如何,有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地层富含有哪些矿物元素,对当地的物种有什么影响……只有通过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和综合评价,先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有效保护的目的。
如被誉为“中国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6.6万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该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和结构如何,地质情况和水文状况怎样,植被和野生动物有哪些,生态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善和保护,这一切都需要在先期必要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科学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科学保护对策和措施,真正把保护二字落到实处。
至于其他各类公园,前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就显得更为必要。近年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加强,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各类公园的景区,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公园内的环境承载力有多大,有没有影响景区及游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公园内的土质、水质对人体有没有危害,这些也都需要通过基础地质调查来回答。
也正基于此,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8年就启动了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完成了全国首轮共计19个省份的省级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出地质遗迹点6200余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307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1729处,构建起了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为主的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据了解,下一阶段的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将进一步完成全国31个省级地质遗迹调查,全面掌握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情况,编制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大力推进地质遗迹的科普工作,开展地质遗迹文化产业试点示范,构建地质、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可以说,全国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对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推进地学科普、促进地学旅游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也为基础性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媒体披露,近日,北京市等15省份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61万平方千米,占15省份国土面积的1/4左右,基本涵盖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
据了解,各省份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实施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若干意见》部署,及时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抓紧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政策,根据生态功能定位,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差别化的用途管控、准入清单、生态保护补偿、评价考核等政策措施,最终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毫无疑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不论是勘界定标,还是生态功能定位,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我们心存的梦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各类公园的保护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大量地质调查工作及科学研究来支撑。如果不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地质工作,那所谓的“保护”只能是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子工程”。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发展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坚实的资源基础来支撑。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水平、坚守资源安全底线,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克服面临困难,全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工作。加大能源、紧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力度,推进海域可燃冰资源勘查和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页岩油气、煤层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新突破。加强矿产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建设,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增加国家战略资源储备。
提高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必须要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这就要求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国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重点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调查评价,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突出加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谈到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时指出:“我们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支撑服务‘两个一百年’目标所需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保障作为首要任务,加强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资源的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况的综合评价,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加精准、有效的基础先行作用,在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中取得更大成效。”
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更需要通过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综合评价来全面了解资源家底,掌控资源保障状况。生态保护红线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有多少、找矿潜力有多大,没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有多少、有无找矿潜力;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在内的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发利用的有多少,尚不能开发利用的有多少;哪些地区的矿产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哪些地区的矿产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只有通过综合调查评价,把这些家底先梳理清楚,才能有备无患。
“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中心工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基本定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谈到2018年的地调工作时指出,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全力打赢低碳能源重大科技攻坚战。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开展《矿产资源战略2035》研究。加强资源集中区资源潜力、经济技术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加强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宗紧缺矿产调查评价,力争在重要勘查区、矿集区取得重大进展,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如期实现。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服务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方面做出的成绩可圈可点。特别是在低碳清洁能源调查方面成果丰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领跑”世界,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常规油气调查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页岩油、煤层气等其他能源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新疆温宿新温地1井等陆域能源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支撑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新时代定位新坐标,新坐标引领新作为。面对新时代,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矢志不移地大力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义无反顾地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面强力推动地质调查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瞻远瞩的考量,也是全体地调人共同努力的目标!